亞洲金融危機:原因、應對措施、經驗教訓 (Asian Financial Crisis)

什麼是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也稱為“亞洲蔓延”,是1997 年 7 月開始的一系列貨幣貶值和其他事件,並蔓延到整個亞洲。危機始於泰國,當時政府結束了當地貨幣與美元事實上的掛鉤美元在耗盡該國大部分外匯儲備後試圖抵禦數月的投機壓力。1

就在泰國停止捍衛本幣幾週後,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也因投機市場壓力增大而被迫讓本幣貶值。到了十月份,危機蔓延至韓國,國際收支危機導致韓國的貨幣貶值。政府瀕臨違約。1

其他經濟體也面臨壓力,但那些擁有堅實經濟基礎和大量外匯儲備的經濟體表現要好得多。香港抵禦了對其貨幣的幾次重大但不成功的投機攻擊,人民幣通過貨幣發行局製度與美元掛鉤,並得到支持。1 2 

要點

  • 亞洲金融危機始於1997年7月,當時泰國在經歷了數月的市場下行壓力後停止捍衛泰銖,導致泰銖迅速下跌。
  • 疫情蔓延迅速,整個地區的貨幣紛紛貶值——有些甚至是災難性的。
  • 這場危機的根源在於鼓勵投資的經濟增長政策,但也創造了高額債務(和風險)來為其融資。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救助了許多國家,但實施了嚴格的支出限制以換取幫助。
  • 此後,受影響國家已建立機制,以避免將來出現同樣的情況。

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隨著泰銖貶值,其他亞洲貨幣也出現貶值,有些甚至急劇貶值。在整個亞洲,資本流入放緩或出現逆轉。

危機爆發前,泰銖兌美元匯率約為 26 美元,但到 1997 年底,泰銖貶值一半,到 1998 年 1 月跌至 53 美元兌 1 美元。韓元從 900 兌 1 美元跌至 1,695韓元。 1997 年底,印度尼西亞盧比兌美元匯率在 1997 年 6 月約為 2,400 盧比,到 1998 年 6 月暴跌至 14,900 盧比,不到危機前水平的六分之一。

一些受影響較嚴重的國家陷入了嚴重的衰退。印度尼西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從1997年的4.7%下降到1998年的-13.1% 。3菲律賓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從41997年的7.3% 下滑至 1998 年的 -7.4%,而韓國則從 6.2% 萎縮至 -5.1 % 。

在印度尼西亞,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導致蘇哈托總統長達三十年的獨裁政權崩潰。 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 的干預緩解了這場危機,它們向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韓國註入了約 1,180 億美元以救助其經濟。 1

由於危機,受影響國家進行了經濟重組,一般是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進行改革,作為提供幫助的條件。每個國家的具體政策變化各不相同,但一般涉及加強薄弱的金融體系、降低債務水平、提高利率至穩定貨幣,並削減政府支出。

這場危機也為經濟學家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案例研究,讓他們了解相互交織的市場如何相互影響,特別是因為它與貨幣交易和國民賬戶管理有關。

亞洲金融危機的成因

這場危機的根源在於工業、金融和貨幣政府政策及其趨勢投資 所造成的、高額外債、不斷攀升的預算赤字、銀行過度放貸、償債比率不佳以及資本流入失衡。並流出。

其中許多問題是危機前幾年促進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的政策造成的。各國政府與製造商密切合作支持出口,包括向受惠企業提供補貼、更優惠的融資以及與美元掛鉤的貨幣政策。美元匯率以確保有利於出口商的匯率。

雖然這確實支持了出口,但也帶來了風險。政府為救助國內行業和銀行而提供的明示或隱含的擔保意味著通常不會評估投資的盈利能力,而是會尋求其政治支持。投資政策還在當地企業集團之間建立了融洽的關係。 、金融機構和監管其行業的監管機構。大量外國資金流入,往往很少關注潛在風險。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亞洲經濟體的巨大道德風險,鼓勵對邊際和可能不健全的項目進行大量投資。

隨著危機的蔓延,人們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國家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增長率掩蓋了嚴重的脆弱性。特別是國內信貸多年來迅速擴張,但往往監管不力,產生了巨大的槓桿作用,同時向可疑項目提供了貸款。價值觀(通常是由於容易獲得信貸而加劇)以及經常賬戶赤字上升和外債積累加劇了這一問題。大量外債,往往期限較短,還使企業和銀行面臨巨大的匯率和融資風險——這些風險被長期的貨幣掛鉤所掩蓋。許多企業和銀行破產了。1

許多亞洲經濟體也陷入了經常賬戶赤字。如果一個國家有經常賬戶盈餘,這意味著它本質上是世界其他國家的淨貸方。如果經常賬戶餘額為負,那麼該國就是淨借款國由於政府大量支出(其中大部分用於支持持續的出口增長),經常賬戶赤字有所增加。

應對亞洲金融危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貸款進行干預以穩定受影響的經濟體以遏制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機構向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韓國提供了大約1,180 億美元的短期貸款。1 不過,救助是有條件的:政府必須籌集資金到1999年,許多受影響國家開始出現復甦跡象。

其他金融機構也進行了乾預,例如,1997年12月,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促成了一項協議,根據該協議,美國銀行欠韓國企業的短期貸款自願同意將其轉為中期貸款。

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

亞洲金融危機的許多教訓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首先,要警惕資產泡沫,因為它們總是會破滅;其次,政府需要控制支出,奉行審慎的經濟發展政策。

政府支出和貨幣政策如何影響貨幣的價值?

當政府支出、實施低稅收政策、補貼主要使用其他方法有效地將更多錢放入人們的口袋時,消費者就有更多的錢可以花或價格商品需求(通常是美元),因為進口商必須出售當地貨幣併購買外幣來支付進口費用。

當這些政策還促進對基礎設施、新業務和其他經濟項目的大量投資時,對外幣(以及出售本幣來購買外幣)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隨著越來越多的本幣在外匯市場上出售,其價值也隨之上升除非有相應的購買需求(例如,出口商出售從出口中賺取的外幣)。

各國政府為何維持高匯率?

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經濟體的政府,尋求管理匯率以平衡其支付以外幣(日元或歐元)計價的債務的能力。

然而,如果本國貨幣相對於其債務計價的貨幣貶值,則實際上會增加債務,因為需要更多的本國貨幣來償還債務。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也依賴進口,因此較高價值的債務會增加。當地貨幣也使這些進口商品以當地貨幣計算更便宜。

各國政府為何保持低匯率?

相反,政府可能會尋求保持低匯率以提高出口競爭力。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公司多年來一直抱怨來自廉價日本進口產品的競爭,美國政府說服日本作為廣場協議的一部分允許其貨幣升值。8 早期,該貨幣的價值從 250日元攀升至 1 美元。到1990 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從 1985 年的 550 億美元下降到 1990 年的不足 130 億美元。9

底線

1997年,當市場開始對亞洲貨幣施加債務和融資不足的下行壓力時,幾十年來以政府政策規劃者、監管機構、其監管的行業和金融機構之間密切關係為特徵的經濟政策規劃達到了緊要關頭。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介入救助受影響最嚴重的經濟體,但它提出了嚴格的條件來換取援助,其中包括要求各國政府削減支出、提高稅收、取消補貼以及重組金融體系。

這場危機還可以作為資產泡沫以及恐慌性拋售以多快的速度引發央行行長無法控制的蔓延的案例研究。

發佈留言